摘要:在此之前,中國車企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的平均周轉天數已高達182天,也就是長達6個多月,接近國際車企平均賬期90天水平的2倍。
從6月10日晚間到11日,中國一汽、東風汽車、賽力斯集團、比亞迪汽車、小鵬汽車、廣汽集團、小米汽車、上汽集團、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中國主流車企紛紛發布聲明,承諾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縮短至60天以內,以保障產業供應鏈的穩定。
在此之前,中國車企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的平均周轉天數已高達182天,也就是長達6個多月,接近國際車企平均賬期90天水平的2倍。更讓上游供應商窒息的是,部分車企支付的并非現金,而是供應鏈金融平臺提供的數字化債券憑證。
這種以賬期換利潤的模式,本質上是將融資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導致供應商的現金流越繃越緊。
相比較而言,國際車企賬期基本可以控制在60天內,德系車企表現尤為突出:奔馳47天、寶馬42天、大眾44天。
當前汽車行業陷入了無休止的“價格戰”。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提供的數據,2023年汽車產業的利潤率已降至5%,創下10年新低,甚至低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的平均水平5.8%。2024年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汽車行業平均利潤率降至4.3%,部分車企凈利率不足2.5%。今年一季度,汽車制造業利潤率進一步降至3.9%。
在終端市場“內卷”加劇的背景下,車企為了維持利潤,不斷將成本壓力向上游傳導。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公開警告:“無底線降價終將引爆行業地雷,消費者眼中的‘最好時代’實則是全行業失血換來的幻象。”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擠壓了供應商的利潤空間,還可能引發產品質量風險和技術創新停滯。
此次車企集體縮短賬期,最直接的推動力是政策監管的強化。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施行,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應當自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最長不得超過60日;大型企業支付工程款最長不得超過60日。同時,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這些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從長遠來看,賬期縮短將深刻影響汽車行業的競爭邏輯。對供應商而言,更快的回款意味著資金壓力緩解,有助于減少因現金流緊張導致的偷工減料或低價競標行為;對車企而言,則意味著必須改變依賴賬期騰挪現金流的粗放模式,轉而通過技術創新、效率提升來優化成本。
這場變革或許預示著中國汽車產業正走向更成熟的競爭階段。當價格戰難以為繼、賬期紅利消失,真正的較量將回歸到產品創新與供應鏈效率的比拼。而一個更健康的產業生態,終將讓車企、供應商和消費者共同受益。
編輯/劉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