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關稅壁壘高企、市場需求疲軟與行業競爭白熱化的多重壓力下,日本汽車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
日本汽車工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隨著關稅“重錘”落下,日本車企業績集體“崩潰”,裁員、關廠、盈利預警接踵而至,行業危機持續發酵。
產業危機全面蔓延
5月13日,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發布財報。受關稅影響,本田2024財年第四財季(截至2025年3月31日)營業利潤為735.7億日元,同比暴跌76%。本田對未來展望也較為悲觀,預計2026財年全年營業利潤、凈利潤和營收將分別同比下降近59%、70.1%和6.4%。
同日,身處“全球十大車企”末位的日產汽車,也發布了1999年以來虧損最嚴重的年報。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財年全年,日產汽車由盈轉虧,凈虧損6709億日元,此前2023財年盈利4266億日元。同時日產宣布,由于關稅影響前景不明,決定不發布截至2026年3月的財年營業利潤預測,并將關閉部分生產廠,計劃到2027財年裁員2萬人。
豐田和馬自達同樣未能幸免。豐田預計僅在兩個月內,運營收入將減少1800億日元;馬自達因美國汽車關稅影響推遲公布2025財年合并財報預期,并預警4月單月損失或高達100億日元。
有日本券商預計,日本上市企業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凈利潤總額較上一財年減少6.8%,為6年來首次縮水,主要原因是受美國高關稅政策影響,汽車、海運等行業業績將陷入低迷。該數據與增長3.5%的2024財年形成鮮明對比。
關稅“致命一擊”,日系車成本優勢瓦解
美國作為本田汽車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關稅政策的調整無疑會對其銷售成本和利潤空間產生重大影響。有數據顯示,2024年本田在美國銷售了大約140萬輛汽車,其中近40%是進口汽車。關稅的增加將直接導致本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的產品價格上升,進而將影響銷量和市場份額。
為應對關稅危機,本田計劃將混合動力汽車思域的生產從日本轉移到美國,并評估擴大美國產能的可能性。分析人士指出,此舉雖能規避部分關稅成本,但新建產能的巨額投資將進一步侵蝕利潤。
中國市場競爭加劇,日系品牌份額加速流失
中國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同樣加劇了日本車企的困境。5月12日,日本三大車商公布了4月在華新車銷量。豐田汽車銷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0.8%至142800輛,連續3個月同比上升。本田和日產汽車銷量分別連續15個月和13個月同比下滑;其中,日產減少15.7%至46295輛,本田4月在華銷量減少40.8%至43689輛,近乎腰斬。
當前,比亞迪、小米等中國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快速崛起,全面擠壓了日系車傳統優勢空間,從而導致銷量疲軟。
在關稅壁壘高企、市場需求疲軟與行業競爭白熱化的多重壓力下,日本汽車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未來幾年,日本車企若不能加速電動化布局并優化全球供應鏈,市場份額恐遭進一步蠶食。
編輯/劉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