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智能體作為AI商業化落地的重要載體,正成為科技巨頭競相布局的焦點。
3月6日,Manus橫空出世,瞬間引爆網絡。中國Monica.im團隊發布的全球首個通用AI智能體產品Manus,在GAIA基準測試(評估通用AI助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中取得了SOTA(State-of-the-Art)的成績,顯示其性能超越人工智能領先企業OpenAI的同層次大模型。
AI智能體:從“學習”到“執行”的跨越
AI智能體是指使用AI技術,能夠自主感知環境、作出決策并執行行動的智能實體。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名學到很多知識、尚未進入社會實踐的學生,那么AI智能體則像畢業生,能學以致用,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價值。Manus的發布,正是AI技術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標志。
不同于此前各類功能相對簡單的人工智能助手,Manus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的“數字大腦”,不再局限于單一任務,而是能夠理解復雜指令、自主學習、跨領域協同,真正像人一樣思考和行動,解決各類復雜多變的任務。
在產品的演示視頻中,Manus可以自主完成篩選簡歷、研究房產、分析股票等任務,且用戶可以看到這些任務完成的全流程。
目前Manus 尚未全面開放,試用Manus需要輸入邀請碼。現在網友們紛紛求邀請碼,在二手交易平臺上,Manus邀請碼被炒到了數萬元。
AI智能體市場前景可期
AI智能體作為AI商業化落地的重要載體,正成為科技巨頭競相布局的焦點。據悉,OpenAI正計劃推出收費更高的AI智能體服務,為不同用戶群體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其中最高級別的“博士級研究智能體”月費高達2萬美元(約14.5萬元人民幣),主要面向企業用戶的高端需求,尤其是金融、醫療、制造等數據密集型行業。
同時上市公司也在通過大模型技術創新、硬件升級、算法優化與生態構建等手段,推動AI智能體從“感知與決策”向“執行與解決問題”進階。
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AI智能體市場將從2024年的51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7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4.8%。這一數據充分展現了AI智能體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全球AI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產AI技術的崛起不僅令人振奮,也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隨著AI智能體市場的快速擴張,Manus及其后續產品有望在更多領域創造價值,推動AI技術真正走向普及與應用。
編輯/劉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