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費力多、賺得少”,母嬰店這幾年似乎做起了“彎腰撿鋼镚”的生意。
“費力多、賺得少”,母嬰店這幾年似乎做起了“彎腰撿鋼镚”的生意。
一方面,行業競爭持續升維,一度陷入圍城之困,城內現有玩家活得光鮮的并不占大多數,城外卻依然有不少人蠢蠢欲動試圖入局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曾視作門店主力擔當的奶粉品類已告別高毛利時代,量價雙承壓,短期內利潤回升難上加難。
與薄利生意相對的是,仍有一部分從業者在行業整體下行大勢之下做著還不錯的生意。
比如調理型門店或者健康管理型門店,近幾年異軍突起,高歌猛進的態勢全行業有目共睹。其差異化和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重構門店主力品項架構和品類運營邏輯,專注聚焦營養品,以調理型產品為主,通過多品牌、多產品組合搭配為到店顧客提供一整套營養補充解決方案;其二,革新門店導購角色和生意經營模式,營養品的落地銷售只是水到渠成,更多依賴于前期望聞問切的判斷以及科學有效的營養補充建議。
再如做全家生意的母嬰店,圍繞母嬰家庭從人群角度進行延展,不斷擴充品類的邊界。如從嬰配粉、兒童粉、孕婦奶粉再到中老年奶粉,從孕期營養品、兒童營養品再到成人營養品,從嬰童洗護到成人護理......在貨品上率先補齊以滿足不同年輕段家庭成員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不再止于嬰幼兒人群的相關知識學習積累,而是更多擴充體系化、全方位的強化培訓。
又如一些精耕細作的傳統母嬰連鎖,根據消費者的喜好進行針對性選品、定制化營銷等。這幾年,不少唱衰的聲音都無一例外的指向傳統母嬰店,詬病之處無非是經營理念落后、選品粗放隨意、專業技能不強、營銷活動套路化等,但在我們今年走訪線下市場時,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傳統母嬰店開始自我革新、扭轉頹勢,將門店多維度的精細化運營放在首要位置,更多強化了對于消費者端的精準洞察和需求滿足。
細究之下,無論是何種業態的母嬰店,專業性和價值感始終是當下的確定性出路之一。正如母嬰行業觀察創始人楊德勇曾多次強調,“如果現在還是只做賣這盤貨,早晚又要回到商超去,獨特性、專業化、服務化才是最強的黏性。”
編輯/李卓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