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價團購作為引流方法,無可厚非。商家能保持理性的態度,行業才能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雙十一期間,各種低價團購的直播間熱度再起。
11月8日肯德基在淘寶的直播間,主播不遺余力地 推銷著包含30個勁脆雞腿堡或香辣雞腿堡的禮品卡,優惠力度相當于門店購買價格的六折,結果一經上架就被搶購一空。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上月25日,太二酸菜魚300萬張代金券售罄。
低價團購促銷,成為了讓消費者買賬的新常態。消費習慣的改變,也讓如今這場餐飲業競爭,趨于白熱化。
從過去的消費者下單習慣來看,充值會員卡、進店滿減等傳統優惠手段占據主流,低價團購的出現則是改變了消費現狀。相比于以往需要商家不斷投入,以量取惠的方法,團購顯得簡單粗暴,價格優勢一目了然。
或許低價團購在營銷初期確實是雙贏的手段,商家通過低價團購引流,消費者也可以取得實打實的優惠。但看似雙贏的局面,卻因模式容易效仿,陷入低價競爭的死循環中,也導致如今的低價常態化。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我國今年新增超202.2萬家餐飲主體,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跨界跟風的涌入,大多是奔著低價團購的引流策略而來。而隨著引流商家的增加,能夠推陳出新吸引消費者的手段,也只剩下降價這一條。
因此大部分餐飲商家不得不陷入價格競賽中,在崩壞的價格戰下,消費端必然受到影響。
根據《2023中國餐飲品牌白皮書》顯示,中國消費者在今年餐飲消費上態度謹慎,支出保持不變的占比為46.6%,而小幅增加的占比為32.6%。,和2021以及2022年對比,傳統餐飲中火鍋、燒烤、小吃等餐飲項目,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均有下降。
經濟下行階段,消費者的精明程度遠超商家的想象。追求極致的性價比和低價,甚至成為了部分消費群體的主要消費觀。所以當低價常態化出現后,低價只能作為商家為數不多的引流手段來使用。
傳統商家不會想到,因為迎合低價競爭而推出的低價團購,最終會給店鋪打上低價的標簽。導致原本引流帶來的食客,在取消低價后會直接流失掉,這就讓低價團購本身的可行性被打上問號。
消費者這邊,從折扣的乘興而來,到發現商家取消折扣的敗興而歸。而商家為了低價不惜虧損引流,不得不力求自保。市場呈現出的病態局面,商家和消費者,誰才是利益受損者呢?
更讓餐飲從業者難以接受的是,利益受損倒還占到其次,持續病態的發展才是問題所在。截至今年8月,全國餐飲企業注冊量達到了2019年的115%。商家們沒能等到新的開始,卻又迎來一波“報復性開店”熱潮。
較低的入行門檻,讓本就激烈的低價競爭更加無序化。難道餐飲邏輯從根本上就發生轉變?還是說團購真的是未來餐飲的方向?
其實從餐飲行業的產業規律來看,目前的亂象主要源于低價團購商家的內耗,在利潤率不高的情況下,餐飲企業并不能持續維持較長時間的犧牲。既然降本增效是主旋律,靠低價競爭顯然并不明智。
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小餐飲依賴平臺,大餐飲則是依靠品牌。雙方執意要在同一賽道競爭,并且平臺間的競爭將低價團購有意無意的向更激烈的方向引導。前車之鑒的“千團之戰”已經給出了結果,劣幣驅逐良幣,諸多餐飲巨頭接連倒下,這并不是餐飲從業者乃至消費者想看到的結果。
故而低價團購作為引流方法,無可厚非。商家能保持理性的態度,行業才能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編輯/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