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溫勝芳,上大學選擇了山東農業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學習如何保護植物、保護土地。
“在山東農大,有這樣一種‘土壤保衛菌’,它不僅能實現去污、抑病、修復、促生四維治土,還能做到對癥施菌,解決土壤難題。”近日,山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得主、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菌醫治土”團隊負責人溫勝芳博士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團隊研發的微生物菌劑。
原來,山東農業大學“菌醫治土”團隊結合對癥下藥、系統調理的中醫療法,對癥使用功能微生物,精準合成配方,形成了土壤治理的“中醫良方”,攻克了傳統微生物菌劑效率低、定殖難、持續差的技術難題。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溫勝芳,上大學選擇了山東農業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學習如何保護植物、保護土地。大二調研時,溫勝芳發現農民施加化肥和農藥的量往往比推薦劑量多2倍甚至10倍,農業土壤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從那時起,她時常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種微生物菌劑,達到減肥節藥的目的,保障土壤健康。
2018年,溫勝芳繼續在山東農業大學攻讀碩博,認識了學校土壤污染與修復領域的專家王金花教授。“她擁有植保和資源環境雙專業背景,和我想做的項目太契合了。”王金花教授說,她們見面后一拍即合,立即組建了團隊。“中醫注重系統調理,使人體達到平衡狀態,土壤治理和人體調理具有相似性,可以抓取不同功能微生物,調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使土壤生態達到平衡。”王金花說。
在王金花教授指導下,“菌醫治土”團隊開啟了用中醫系統思維開發微生物菌劑的研究。然而,菌種的品種復雜性以及效果難測性,讓溫勝芳和團隊常做“無用功”。
什么樣的菌種效果最好?如何使菌種定殖率提高、持續性增強?帶著這些問題,“菌醫治土”團隊在6省24個地市128個村莊展開調研,高效精準篩選了功能微生物3200余株,建立了全國功能最全的土壤微生物菌種庫。
“此外,我們還研發了土壤微生物高效定殖技術,使微生物定殖率高達100%,以及三效協同的土壤微生物功能持續性技術,微生物持續性達到了60%。”溫勝芳介紹。
核心技術有了,團隊開始在山東沂南縣的農田中“大展拳腳”。沂南縣城子莊村是黃瓜種植專業村,土壤酸化、鹽漬化、金屬污染嚴重,“菌醫治土”團隊為當地“把脈開方”。“我們按照‘良好環境栽培技術’種植黃瓜,減少氮、磷、鉀等化學肥料的使用,精準施用微生物菌劑,進行土壤調理改良。”溫勝芳說。
經過3年的調理,城子莊村的黃瓜產量實現翻番增長,病害發病減輕55%,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16.8%。沂南黃瓜成為全國百強品牌,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沂南黃瓜的品牌價值達到29.22億元。
在沂南縣試驗成功后,“菌醫治土”團隊又收到了來自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的求助。當地土壤薄瘦,肥力不足,農藥殘留多,經過“菌醫治土”修復菌劑三年的示范使用,農藥減施7.7%,碳氮減排52%,小麥年平均增產7.3%。“菌醫治土的生物修復產品適用于大田糧食生產,具有很高的經濟、生態效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薛麗娜連連稱贊。
此外,在貴州石阡縣的1500畝農田里,“菌醫治土”修復菌劑使馬鈴薯產量平均增產12%,為農民增收43萬元,減肥節藥10%—15%,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應。
截至目前,“菌醫治土”修復菌劑已經實現施用田地每畝增收200元至1800元的目標,累計推廣輻射10萬畝,累計帶動收益1億元。
“我們計劃今年籌建公司,發展3至5家長期合作企業,預計未來三年,將提供直接就業崗位67個,帶動泰安周邊2000戶農民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提及未來,溫勝芳說。
編輯/王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