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箱箱裝有大米、腐竹等土特產的包裹,從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發往全國多地。
一箱箱裝有大米、腐竹等土特產的包裹,從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發往全國多地,“帶貨主播”王帥彬十分開心。王帥彬是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農藝與種業專業畢業生。他帶領趣鄉村團隊,通過新媒體等營銷方式,以區域品牌帶動連山企業品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趣鄉村團隊在連山開展近百場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培訓約6000人次,培育出了一個“網紅團隊”。團隊拍攝25條農文旅體相關視頻,重點孵化的5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達500萬。
在團隊助力下,近三年連山電商農產品銷量超億元,線上線下售出6400噸連山大米、182萬斤生姜、145.8萬斤腐竹。小小的縣城也因“網紅經濟”,獲得了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廣東省數字農業農村試點縣”等稱號。
熟悉農業,學以致用。王帥彬成立了廣州趣鄉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從直播電商銷售、農村電商培訓做起,到現在建設黑山羊智慧養殖生態示范場。實現年度營業額達1000萬元,輻射帶動一二三產業增值5000萬元,帶動了更多群眾共同致富。
“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努力培養知農愛農興農新型人才,是農林高校肩負的重大責任。”華南農大校長劉雅紅介紹說,近年來,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精準對接鄉村振興需求側,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思想引領協同育人教育體系、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教學體系、校企協同培養人才體系等“八個協同育人”體系。華南農大圍繞鄉村振興的多層次人才需求,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五卓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育好鄉村振興“后備軍”。
“我希望自己能研發出高產穩產的農作物品種,來托起更多農民的致富夢,用知識和科技的力量切實推動農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華南農大2021級新農班本科生丁思雨說。
為切實推進“新農科”建設,服務種業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華南農大依托作物學一流學科,開設“新農學”創新班,探索高層次農科人才培養的“華農模式”。“新農學”創新班以“加強基礎、突出創新、注重探索、追求卓越”為理念,依托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較強創新能力、寬廣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型新農科人才。
為破解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弱等問題,華南農大加強耕讀教育與實踐教學體系平臺建設,圍繞產業鏈改造教學鏈,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學校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對標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校在校內打造千畝實踐教學基地,整合組建丁穎耕讀學堂,在校外建成1000多個各類實踐基地,強化耕讀教育,推進農事訓練和創新創業實踐。學校還圍繞“三下鄉”“廣東農技服務鄉村行”等,創建“行走課堂”,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增強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為厚植學生“三農”情懷,華南農大用好丁穎、盧永根、劉耀光“一門三院士”典型事跡,以及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盧永根的“時代楷模”精神,引領學生知農愛農,將個人成才方向同國家強農興農所需緊密聯系。學校還構建“價值—情懷—知識—能力”四鏈聯動的“三農”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設225門具有華南農大特色的“耕讀教育”和“大國三農”課程,發揮“五館一室”平臺和“中國地圖”式的校園布局的育人功能,深化德育培養。
編輯/李卓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