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悉,不久前就有一名海外收藏家發生數字藏品被盜事件,損失金額超過270萬美元。由此可見該市場需要解決的弊端還很多,發展前景有待商榷,還請大家理性看待。
“藝術品”從不缺少市場,一來是它具有精神傳承的意義,二來是因為稀缺性帶來的收藏價值。其次藝術品拍賣已經時間悠久,具有比較完善的流程保護著各位消費者的利益,所以素來受人追捧。但是,如果它變成了一個摸不著的存在,你還會繼續購買嗎?
這就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數字藏品”,這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型電子收藏品,對應特定的作品生成的唯一的數字憑證,由相應的發行方提供,消費者通過實名認證后可以通過購買獲得。
它涉及的領域眾多,包括且不限于:視頻、3d模型、數字紀念品等,如今更是涉足到了藝術品界。據悉,“近日,失蹤多年的圓明園十二獸首之羊首現身在了拍賣現場,并最終于“8141” 元的價格拍賣成功。”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開始不相信了吧?但這確實是真事,不過拍賣成功的并非羊首藝術品本身,而是它的“數字藏品”形式——“一張虛擬動圖”,但是附有全球唯一數字編碼。
數字藏品的前世今生
這種數字藏品自發行以來就受眾人追捧,在解釋了它的定義以后就不由得聯想起前幾年掀起一段浪潮的“比特幣”。確實,數字藏品在國外被稱為“NFT”,實質上就是一種代幣,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如今搖身一變,以各種虛擬實物形式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它建立在公鏈上,具有特定公認的價值。但是由于發行平臺眾多,且各有各的區域鏈,導致價格不均,具有很多風險因素。但是由于它又有著一些實物沒有的優點,比如:“不占空間、無損壞率、唯一性、小投入,高回報”等優點,擁有一眾追捧者。
近幾年在國外盛行,據悉,2022年1月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交易額為44.9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如今也已經打入國內市場,目前有螞蟻、騰訊、百度等大公司在內的互聯網公司均開展了這類業務,且已經有多家博物館加入該項業務。著名案例包括不限于:
1、2022年1月,央視網上線虎年數字藏品1000份;
2、2022年2月25日,中國首個中醫藥古籍IP數字藏品《本草綱目》金陵本簽約發布線上研討會正式舉辦;
3、2022年3月3日推演出行業首個數字藏品紀念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數字藏品是否值得購買
如今,它越來越受追捧,國內對此也列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二次交易受限”、“不能個人創作”等來規范市場秩序。但是依舊有不規范平臺的存在,且多在微信小程序平臺交易。據悉,3月30日,騰訊大規模封禁了眾多數字藏品的公眾號,涉及平臺眾多包括:“歸藏元宇宙、元本空間等。對此騰訊回應表示,這些平臺均存在不規范行為,因此進行整頓。
對于騰訊的回應,眾多網友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認為是正確行為,可以有效規范市場,也有人認為騰訊是為了私利,擠死小平臺從而一家獨大。各類說法,紛紛不同。那么,這個市場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像部分網友表示的那樣具有一家獨大發展的必要性?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數字藏品”理論上是萬物皆可,通過數據化讓其數字內容轉為資產化。但是結合總體來看,這個市場還未完整化,存在很多風險弊端,應用場景目前也比較局限。
且對于互聯網世界來說 ,安全性永遠是最大的隱患。據悉,不久前就有一名海外收藏家發生數字藏品被盜事件,損失金額超過270萬美元。由此可見該市場需要解決的弊端還很多,發展前景有待商榷,還請大家理性看待。
編輯/劉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