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城市煙火氣再度升騰,城市書房自然回歸。
書店的黃昏封面
兩年前,煙臺當當閱界停業的通知,引得全城書友一片落寞。
在當地輸血續命兩年之后,這家書店再度走到了盡頭。
幾乎同時,青島如是書店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在2447天的經營過后,如是書店將于2021年11月21日閉店。
不僅是膠東。在南京,在杭州,在成都,書店里倒閉的消息就沒斷過。有數據顯示,僅2020年,就有1573家書店關門。
尤其是疫情后,人們對書店竭業已然見慣不慣,他們的消息似乎再也掀不起人們關注的興致。
昔日溢滿城市書香的場所,最終連“落寞”都輪不著。
市場,就這么殘酷。當某一項經營行為不附合市場規律,終將被市場淘汰。
當網上購書更為便捷和高效,實體書店的離開,是遲早的事。
與情懷無關,與城市溫度無關,與剛需有關。
1、
剛需和非剛需的差別太大了,疫情后表現得尤為明顯。
11月27日,是個周六。然叔在南京一家鬧市口的書店內。若大的書店總人數不超過30人,買書的人卻寥寥無幾。
店員稱,這種情況已經存在兩三年了,疫情后更加蕭條。周末的顧客比往常多一些,但大部分都是瀏覽,真正坐下看書的人不多。
這場景,是絕大多數書店的縮影。
知名投資人張桓曾在《郎眼財經》中說,早些年書店是眾多青年創業的起點,現在是守店者的雞肋。究其原因,他認為,“閱讀是剛需,進店閱讀則不是剛需。”
一個產品是否剛需,太多人有錯誤的理解,有個調查顯示,創業失敗的第一原因就是“需求不存在,或者偽需求”。
Ofo就是這方面的代表,非要把小眾小場景需求,按照大眾剛需的策略來融資,注定雷聲大雨點小。
前些年,瑞幸咖啡也是如此。從財務造假脫身之后,瑞幸咖啡有逐漸復蘇的趨勢,但它存在與書店同樣的問題,就是非剛需。
咖啡并非大眾剛需,只是非常小眾的飲品,咖啡館的剛需程度都比咖啡強,即,大家喝咖啡不是目的,找個喝咖啡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需求。
瑞幸咖用一個非常嫻熟悉的資本套路,試圖催熟中國咖啡市場,必然很難如愿。咖啡對多數人而言可喝可不喝,但不吃飯會餓。所以同樣的舶來品,能解決饑餓的麥當勞、肯德基有機會做全球餐飲連鎖。
星巴克的咖啡未必如意大利的illy好喝,但那又如何呢,一如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所言,大家不過需要的是一個第三空間。
星巴克已經滿足了這一需求。
2、
真需求與偽需求之間,也就一層窗戶紙。
即使有線上背書,當當閱界的經營思路是當當圖書網的線下延伸,提供的是圖書+空間+咖啡。
正如前述,閱讀是剛需,每個人都需要閱讀。但閱讀場所不是。閱讀可以在任一場所實現。
而且,人們的剛需索取途徑已經發生了變化。
有調查顯示,紙質書仍是人們閱讀的首選方式。結論來自《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閱讀時長為19.81分鐘,10.2%的人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電子圖書這一比例是5.4%。
各媒介接觸時長
數據還表明,紙質圖書正在遭遇電子書的挑戰。再看購書渠道,《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
近年來,在整個渠道發展過程中,網店渠道的規模在不斷增大,2016年網店碼洋規模第一次超過了實體店,到2020年網店渠道的碼洋占比達到了70%。數據說明,去書店購書是式微需求,網上購書是剛性需求。
結論與人們的體感相當。身邊絕大多數人會在看到書名之后,立即在網絡搜索并購買,而不會去書店碰運氣。
生活節奏的加快,網絡購書的便捷,讓實體書店生存空間日漸狹促。這也給書店經營者提供了第二種選擇。
有媒體報道,2017年沈陽市民高明開了一家“離河書店”,慘淡經營三年后,高明將書店開到了網上。在小紅書上直播薦書,逐漸小有名氣。今年1月開始直播有了收益,到了11月份,高明“曾經一個晚上賣過4500本書,比他書店一年賣的書都多”。
線上與線下的巨大反差,人們目及的城市書店的沒落邏輯就清晰了:
與需求無關,與便捷有關。
3、
在讀書人看來,城市書房是城市的溫度所在。但對經營者來說,未必。
同事鯨落周末沿街走了一趟,隨手拍了一組照片感慨說,滿大街招租廣告,讓城市顯得冷清。
街頭的招租廣告
熊貓格子創始人兼CEO李輝說,空虛是閱讀的“剛需”。
城市溢滿書香有個前提,城市里的多數人首先要獲得“空虛自由”。疲于奔波在謀生路上的人,很難在補覺的當口捧上一本書。
說回投資。疫情之后,什么才是正確的謀生之道?答案是,擁有剛需產業的人。
劉潤曾分享過一個例子。去年,有位健身教練想回老家創業,讓他出個主意。
他告訴健身教練,健身不是剛需,甚至減肥都未必是真正的剛需,很多人也就嘴上說說,并不迫切。但產后修復是剛需,雖然小眾,但剛需且利潤高。
教練聽了他的建議,在一個公寓樓里低成本創業了。據說,今年夏天就已擴大到了兩個工作室,比市場上很多連鎖店做得都好。
今年一度很火的咖啡賽道,目前看是一地雞毛。但奶茶就是剛需,因為非常適合take away街上喝,奶茶像飲料,是十年前冰紅茶的升級版,但咖啡不是,是一個要坐下來“慢慢喝”的“作品,非產品。
4、
有營銷大師說,顧客要的不是一個鉆頭,而是一個洞。
延展來看,蛋糕不是剛需,能給人帶來生日的逼格及氛圍的儀式感才是剛需;零食不是剛需,看劇或下午餓了,那種很小袋包裝可以拍照可以解饞的東西,才是剛需。
財商教育不是剛需,賺錢是剛需;威士忌小龍蝦不是剛需,大叔喝酒聊天的地方是剛需;早茶不是剛需,早點才是剛需;小孩學舞蹈不是剛需,孩子形體氣質才是剛需;去做SPA不是剛需,留駐青春才是剛需……
書店的黃昏
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只要發現所在行業本質需求,并進行滿足,才有機會把產品或服務變成大眾高頻需求,否則,就只能是小需求、偽需求,再努力都做不大。
然叔在《今日商訊》接觸了不少企業。比如,每刻科技的云財應用程序,金龍魚工廠,每年3萬人差旅,50萬筆票、證,以往財務30天的工作量,云財一鍵搞定。這就是金龍魚的剛需。
記得李嘉誠說,無論經濟好壞,你一定要有一個一直可以賺錢的產業,不受經濟周期影響。他舉的例子包括自來水、電力、港口、能源、高速公路等各種基礎設施的投資,用本文的觀點看就是,這些生意都是大眾高頻剛需的生意,是不得不消費的生意。
這樣看,城市中書店的離開就不那么意外,也勿需神傷。
城市火熱之后,它自然會回來。
決定往返的,是市場,是剛需與否。
編輯/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