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資本瘋搶Manner股份時,今日資本卻提前退出,這也被圈內視為Manner的風險信號。 總之,在咖啡的競爭賽道中,很難說存在確定性的玩家。
2020年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咖啡賽道引發了新一輪市場關注。在資本的加持下,咖啡新品牌不僅屢獲融資,估值也不斷攀升。與上一輪咖啡熱相比,如今的新咖啡品牌將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普通人能否加入咖啡圈?
作者:大魚然叔
編輯:趙曉琦
出品:今日商訊
相當多女人的完美理想,就是擁有一間咖啡屋。
說法不僅來自體感,也有數據支撐。據前瞻研究院統計,從2013年到2023年,預計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將上漲238%,平均年增量在15%—20%之間,既高于國內的茶飲12%的增幅,也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即便是疫情期間,咖啡也是為數不多消費增長的單品品類,2019—2021這兩年化增速均在15%以上。
枯燥的數據,既來自女人們的溫婉理想,也來自資本市場。
1、挑戰主婦夢想
深秋,北京,大廈的23層,一群中年男人圍坐在一起腦暴……許久,黑瘦男拍腿,就它吧。
倆月后,有媒體曝出,字節跳動注冊了全新的咖啡品牌Byte Coffee商標。
自此,這家平臺公司頻繁出手咖啡賽道。今年10月,有媒體曝料其正為瑞幸咖啡注資。與今年4月的大鉦資本為老客戶續命的“投入”2.5億美元不同,字節跳動是純粹的投資行為。
字節跳動的舉措,是國內咖啡新消費賽道的一隅。
這不是故事,在其他投資賽道變窄或關閉的情況下,眾多資本就像蓮塘里的魚正在尋找透氣的出口。
在可見的投資賽道中,“剛需”是投資界的永恒捷徑。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被嚴格監管的背景下,咖啡無疑是極具投資誘惑力的標的,因為它最接近剛需。
于是,天量資本正在擠占家庭主婦的夢想。
今年1—9月,咖啡領域有21起融資項目,融資總額超過了46億元。其中就有估值200億元人民幣的Manner、估值40億元的M Stand以及估值10億元的Seesaw。
除字節外,Manner背后,不僅有今日資本這樣的老牌投資料機構背書,也出現了美團等的身影。而Seesaw則獲得了茶飲巨頭喜茶的加注。在10月27日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中,Manner創始人夫婦首次榜上有名。
眾多資本傾注之下,近兩年國內咖啡市場規模開始暴增。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達300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五年要翻30倍?!?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費趨勢洞察》則顯示,咖啡消費人群中,超六成消費者每周會飲用3杯及以上咖啡。
數據振奮人心,前景一片廣闊,國產品牌紛紛上馬。他們的理由是,“中國年輕人需要自己的咖啡品牌。”
資本覬覦主婦們的夢想,這一次他們能成功嗎?
2、二十年的咖啡教育
新消費的成本主要花在教育上??Х认M的教育先驅名人榜繞不開雀巢。
雀巢是上世紀80年代末進入中國的。其“1+2”速溶咖啡,也被認為是現代中國咖啡市場的開端。而1998年進入中國的星巴克,以“現磨咖啡”開啟了新消費賽道。
來華22年間,依靠強大且完整的全球供應鏈和雄厚的資金,星巴克迅速在全國開設5100家門店。其極強的品牌議價能力,可以輕松拿下全國城市商圈里的黃金位置。
“掙不掙錢另說,黃金位置必須拿下。”憑借這股子雄心,星巴克一度將門店開進了故宮。
在穩坐第一的那些年里,雖然不斷有競爭對手出現,比如國外的Costa、漫咖啡,以及國內的雕刻時光、上島咖啡等,但對星巴克真正造成威脅的只有前兩年“蒙眼狂奔”“流血上市”的瑞幸咖啡。
星巴克不僅對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帶來影響,也是國內咖啡品牌的坐標——高級消費生活文化、訓練有素的店員,與其他快餐店截然不同的橫向排隊方式,可以方便人們直觀看到咖啡師的制作過程,減少等待焦慮。
賽道拓寬,入局者洶涌。
自2019年起,一批咖啡品牌加入這一賽道。其中就包括Tims中國,背靠Tim Hortons這個全球第二大連鎖咖啡品牌。兩年內,Tims中國門店數量位列星巴克和瑞幸之后,位列第三。Tims中國宣稱,到2026年要在中國開出2750家門店。
盡管入局者兇猛,但現今中國咖啡市場穩坐第一的,還是星巴克。那么,咖啡新貴中國Manner和Tims中國會不會打破這種格局?
現在看,可能性極大。
3、大哥們的野心
南通,是個神奇的地方。這個建筑和家紡之鄉,中國兩大品牌都與之有關系。
一個是恒大,另一個Manner。
2015年,前者從南通海邊的灘涂掙得了第一桶金后已經呼風喚雨,后者Manner的創始人韓玉龍剛從上海一家咖啡豆烘焙師崗位上離職。
他從上?;氐侥贤ㄩ_了一家咖啡店,之后的8年,他飽受市場錘打,掙的錢賠得精光。
他認為,是起點的原因。
關掉南通門店后,韓玉龍在上海創辦了Manner,策略是“平價精品咖啡”。價格拼到什么程度?進入Manner的顧客,一杯美式或拿鐵只需15-20元,自帶杯還能減5元,相當于10-15元/杯咖啡。這個價位在30-50元/杯的精品咖啡市場內,所向披靡。跟星巴克相比,Manner的美式、拿鐵類咖啡產品便宜了至少50%,且更好喝(掌柜的烘焙手藝起作用了)。
Manner就拼低價,獨辟賽道,一路圈粉。
要知道,咖啡價格是透明的,Manner既無補貼,又不做線上訂單,卻能實現盈利。他是怎么做到的?
原因就是他的商業模式。
第一,自采自烘自磨,堅持用品質來吸引和留住消費者,增加出杯量(資料顯示,每天100-200的出杯量才有望收支平衡)。
第二,星巴克、瑞幸都是采用360ml的中杯容量、480ml的大杯容量。Manner采用小杯型,比如,賣25元的摩卡只有360ml,而瑞幸賣19元的摩卡卻有480ml。
低價,小杯,Manner一路碎步小跑。這種正確的跑步姿勢,為改變市場格局打下了肌肉基礎。并迅速引起了資本的關注。
據《第一財經》數據,目前,Manner估值達到20億美元,平均單店估值高達1300萬美元,是星巴克單店估值的3倍。Tims中國則有騰訊的戰略投資,實力同樣不容小覷。目前Tims中國的業務估值約16.88億美元,計劃將在2021年第四季度在納斯達克上市。
資本加持、優化作業……未來中國的咖啡榜一大哥是誰?
4、坎坷的新貴之路
三頓半的投資人黃海曾提出過“成圖率”的概念,即,100個用戶買了你的產品,有多少人會拍照自發分享在平臺上。
這個指標能夠側面反映新人群的審美傾向。
這一概念后被入局新貴們用到了極致。無論是Manner,還是M Stand,均花了大氣力進行空間氛圍的極致營造。用戶在享用咖啡的同時也在享用空間,他們的自發傳播是“新消費領域研究者”的話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劉彗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的咖啡市場將會分化為兩種,一種是高性價比的“快咖啡”品牌,另一種是注重享受的精致場景的“慢咖啡”品牌。
消費偏好更加多元,95后喜歡嘗鮮,樂活族則更偏好氛圍感。
氛圍之外,玩法也各異。
一是快速鋪店:新品牌咖啡店統一風格后,快速裝修營業,如果地段不適合開店,立馬撤店。像Manner和M Stand早期,有很多店開了沒多久就快速關閉。
二是輕資產運營:Nowwa(挪瓦)咖啡不單開門店,只尋找現有咖啡門店、烘焙店改造,店主只需承擔租金成本,挪瓦負責供應鏈、產品體系和門店運營。一般一間門店的成本可以壓縮到數千元。
以上要素,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標準化”。
資本青睞剛需,資料本更覬覦成癮性剛需,咖啡兼具其位。當然,資本對標準化的復購率強的產品更高看一眼。
CMC資本董事長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咖啡的市場教育階段性結束,公司拿融資更多是加速發展,且公司本身的標準化模型已經成熟,資本也更愿意加入。
資本加持下的咖啡賽道,誰能跑到最后?
(配圖)
Seesaw創始人及CEO吳曉梅預計,到今年年底,seesaw將開到約100家門店,明年底翻倍到200家,未來五年希望開出500—1000家門店。代數學家咖啡也把2021年的目標定為開100家門店。
Tims中國的CEO盧永臣預計,今年年底的國內門店數量將達到400家。
那么南通人韓玉龍的Manner呢?
據《晚點 Latepose》報道,一些投資人并不看好Manner,理由是上海以外的門店盈利狀況不佳,缺乏品牌認知度。
這恐怕不是一家之言。去年,風投女王領銜的今日資本高度看好Manner咖啡的前景,既出錢又出人,并深度參與Manner的運營管理。今日資本在Manner的持股比例達到了44.75%。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資本瘋搶Manner股份時,今日資本卻提前退出,這也被圈內視為Manner的風險信號。
總之,在咖啡的競爭賽道中,很難說存在確定性的玩家。
一位投資人直言:資本毫無人性,講究快進快出,極少有人沉下心來認真做產品,而做產品是需要時間的。
時間的沉淀,是新咖啡品牌的短板。
事實上,只要體驗不錯,口味上佳,多數人并不會為門店品牌埋單,更不會買門店幕后資料本的賬。
家庭主婦們在自己喜歡的城市,開一間小而精致咖啡店,是個新機遇。
編輯/趙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