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這只“無形的手”,真是緊緊地扼住了我們。你有沒有想過,你打開的打車、外賣、購物、訂機票等等頁面,產品推薦、廣告投放、產品設計乃至產品網頁呈現“千人千面”,價格、優惠券、配送費因人而異,你能看見的都是平臺想讓你看見的。
今天,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現實生活中大數據殺熟現象已經無處不在,無論你能否感知到,都已經被割過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了。比如近日小編在購買青桔單車月卡時頁面顯示為14.75元,同一時間段其他手機打開價格僅為9.9元。網友曝光在美團上以9559元訂購了一晚上海某五星級酒店的房間,結果到店后發現登記表上這個房間的價格僅為每晚2980元。6500多元的差價,雖然最終經過協商已經退回,但是其中的貓膩真是讓人不寒而栗!
大數據殺熟的套路,你經歷過幾個?
大數據這只“無形的手”,真是緊緊地扼住了我們。你有沒有想過,你打開的打車、外賣、購物、訂機票等等頁面,產品推薦、廣告投放、產品設計乃至產品網頁呈現“千人千面”,價格、優惠券、配送費因人而異,你能看見的都是平臺想讓你看見的。
目前,總結下來大數據殺熟的套路已知的有以下幾個:
一是根據用戶的消費頻率來定價,比如消費頻率越高的用戶,平臺認為他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更強,購買需求更為強烈,一旦被貼上“鐵粉”和“高消費人群”的標簽,那么你就成為了平臺優先收割的韭菜。
二是根據不同的設備進行差別定價,比如針對蘋果用戶與安卓用戶制定的價格就不同。平臺天然認為蘋果用戶消費能力更強,所以明顯標價更高。
三是根據用戶消費時所處的不同場所定價,比如對距離商場遠的用戶制定的價格更高。如果附近沒有大型超市,你會發現日用品的價格都貴到出奇;如果平臺發現你還住在“富人區”,那么平臺“殺熟”加價沒商量。
四是根據搜索的關鍵詞來解讀消費者需求。你搜索的詞匯、時間、頻率、瀏覽記錄,都會在后臺留痕;你的急需、閑逛、經常購買操作,也都會直接影響到下次的價格。
大數據殺熟無處不在,怎樣反套路行之?
首先,降低用戶黏性,切換不同平臺。比如打車軟件你經常不用再進入的時候不僅有優惠券,價格也會更低。所以幾個打車平臺輪換使用,不要“一條路走到黑”。
其次,下單時多對比,多篩選。下單時可以使用家人的手機看看同一款商品價格是否一樣,或者換到其他平臺看是否價格更低,不要盲目下單,也可看看評論里有沒有關于價格的描述。
最后,提高維權意識。現在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算法無所不在的世界里,要學會適應并駕馭算法,不能任人宰割。
7月6日,深圳公布了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并將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規定了大數據殺熟最高可罰五千萬元,這在立法層面上給了消費者一個保障,但是依然任重而道遠,消費者還是要自己捂緊錢袋子才最穩妥!
編輯/劉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