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國外市場和消費者業務接連遭遇危機時,華為將目光轉向國內,重點關注5G技術對工業制造業的轉型與賦能。
芯片斷供、榮耀分割,作為5G通信技術的領頭羊,華為在過去的一年里飽受打擊。但是無論怎樣被打壓,華為依舊挺起自己的骨頭,絕不會輕易倒下,在逆境中向前,活得越發強大。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危機意識深深地刻在華為公司的基因中,當國外市場和消費者業務接連遭遇危機時,華為將目光轉向國內,重點關注5G技術對工業制造業的轉型與賦能。
短短兩天時間內,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動作連連。
12月7日,任正非前往山西的華陽集團,并下礦考察全國首座5G煤礦。他帶著安全帽,親自來到煤礦實地,觀看5G技術在井礦下的現場應用情況。
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就是缺油多煤,煤炭一直扮演著能源結構中的主體角色,煤礦業可以說是我國工業和能源的基礎型產業。過去的煤礦開采和利用,大多呈現粗獷型,環境、安全問題嚴重,效率還不高。隨著技術的發展,煤礦業也要與時俱進。
5G和人工智能可以全面、清晰、準確地獲取井下數據,實時監測并分析礦井環境,幫助煤礦業實現更高效率和更加安全的生產作業,是支持煤礦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技術支撐。
華為是全球5G技術的領先者,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有著豐富的技術儲備,華陽集團的背后則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供應商,曾在去年聯合中國移動簽署“5G+智慧礦山”的合作項目。任正非作為華為公司的絕對核心人物,親自下礦考察,有助于為雙方開展更深入合作奠定基礎。
12月8日,考察山西煤礦后的第二天,任正非又馬不停蹄地來到湖南,訪問華菱湘鋼,調研新技術的項目落地情況。
在湘鋼的產房里,任正非停留了足足2個多小時,分別參觀了五米板廠智慧中心、智慧天車、自動加渣機器人、軋鋼車間自動轉鋼應用現場以及棒材廠棒三線AR遠程裝配現場等處。
與煤礦一樣,鋼鐵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型產業。從一個國家的鋼鐵產業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看出其現代工業的發展。如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于整個國家的工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湘鋼與華為的合作,既能發揮湘鋼在鋼鐵產業的豐富經驗,又能吸收容納華為在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上的優勢,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升級。
事實上,以煤礦和鋼鐵為代表的重工業,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輝煌發展后,逐漸陷入尷尬局面,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要以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賦能傳統工業,實現互聯網與工業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塑造出更高質量的行業發展道路。
華為是5G技術的關鍵推動者和建設者,入局傳統工業的賦能轉型屬于意料之中的事。令人驚訝的是,任正非這位76歲高齡的老人依然不辭辛苦,四處奔波,親自來到項目前線實地考察,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企業家!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