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個全國推行垃圾分類的時代,生活垃圾處理刻不容緩。上海是第一個執行的城市,一時間各種區分垃圾分類的軟件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了。每天第一句不是:“早上好,而是你是什么垃圾”。
在這個全國推行垃圾分類的時代,生活垃圾處理刻不容緩。上海是第一個執行的城市,一時間各種區分垃圾分類的軟件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了。每天第一句不是:“早上好,而是你是什么垃圾”。
小編有一個處在垃圾分類前線——上海的朋友。每天早上七點準時拎著垃圾袋下樓,在監督員阿姨的觀看下,把不同的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里。比如:隔夜是飯菜是濕垃圾,飲料瓶是可回收垃圾,濕巾紙是干垃圾等等,并要瀝干垃圾袋。在這場垃圾之戰中,干濕垃圾是被重點監控對象,確保每一個垃圾都流入各自的領域。
既上海之后,南京也開展了相關垃圾分類。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呀,擔心不會分類,分不好,或者沒時間,一些小區住戶保潔提出只要50塊錢就能包下你一個月的垃圾。這真的合理嗎?我們垃圾分類的初衷是這樣嗎?
其實呢,垃圾分類并不是為了分來本身,而是一個公民意識培育的過程,也是推動社區治理的過程。是個體與體系的關系,上海垃圾系統的變革,自去年以來開始顯影。上海已規范配置濕垃圾收運車 650 輛、干垃圾收運車 3000 輛、有害垃圾收運車 15 輛,全部實行指定種類垃圾的專車專運。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 年-2020 年)》出臺的第一年。分類出來的濕垃圾,就地資源化作堆肥處理,不僅可以減輕垃圾焚燒和掩埋的危害,同樣起到垃圾減量的作用。
生活垃圾的安全填埋需要填埋場衛生條件控制、空氣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的安全可靠,生活垃圾焚燒廠則會產生常規空氣污染物、危險空氣污染物(包括二噁英、重金屬等)、垃圾滲濾液污水以及飛灰和爐渣,這些污染物都有污染控制,所以生活垃圾分類是解決填埋和焚燒所帶來的高昂社會成本問題的唯一辦法,同時也能促進資源的回收再利用。
那帶扔垃圾服務行業出現是政策推行的產物,初期可以緩解大家的不適應,減輕壓力,比如上班族,也不用二次分揀,緩解了人流聚集。但是,這一政策旨在培養公民意識,小編覺得要從心底養成分類意識。讓更多人逐步學會垃圾分類的同時,又可以減低相關部門的壓力。
這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編輯/陳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