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螞蟻金服”到“馬已經服”,再到現在的“螞蟻驚服”,作為史上最大以及最受人矚目的IPO,螞蟻集團正經歷著一場至暗時刻。
大熱必死,尤其是盤子夠大,人們都熱情高漲的時候。
玩過英雄聯盟的朋友想必清楚:S7的RNG、S10的TES都是如此,看似如日中天,卻在輝煌的前夜轟然倒塌。
令小編沒想到得是,像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其創始人馬云居然會和年輕的電競選手們犯了同樣的錯誤。
10月底,馬云在上海外灘峰會上意氣風發,大肆談論他“非專業人士的專業看法”。
先是將巴塞爾協議指責為老年人協議,聲稱“中國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因為中國金融基本上沒有系統”;
接著炮轟銀行延續當鋪思想,應該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
最后直接將矛頭指向監管,認為管得太嚴不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應該要放松金融監管,改革現有金融體系。
不知道各位看了演講是什么感受,小編只覺得“膨脹”兩個字就差刻在馬云的臉上了。
果不其然,馬云為自己狂妄的言行付出了代價。
11月2日,螞蟻金服剛剛完成初步的股份配售。
當晚,證監會發布通告,一行兩會一局的四部委聯合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
“字數越少,事情越大”,通告全文不足80字,足見此次約談的嚴肅性和重要程度。
約談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螞蟻集團的回應中可以窺探一二。集團表示,會深入落實約談意見,繼續沿著「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服務實體、開放共贏」的十六字指導方針,繼續提升普惠服務能力,助力經濟和民生發展。
這波啊,這波是沖塔被反殺。
馬云鼓吹金融創新,想要監管放松。來自國家的鐵拳立馬安排上,資本不要總盯著利益,接受監管,服務人民才是正道。
馬云的狂熱粉絲一直把那句“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放在嘴上,以此來彰顯其格局和雄心。
事實上呢?螞蟻集團還不如銀行。
支付寶能發展起來,其實就是鉆了部分監管的空子,批著一層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外皮,卻大量開展金融業務。
所謂“花唄”、“借唄”說是“金融科技創新”,但剝開層層表面,本質上與銀行信用卡并沒有差別,而且年化利率要高得多。
翻開螞蟻集團的招股書,里面寫得一清二楚。
馬云整天說著支付寶給小微企業貸款,扶持小微企業創業,但真正放給小微企業的錢僅占其放款總額度的20%。
螞蟻的大部分錢都放款到消費貸里,也就是年輕人熱衷的“借唄”和“花唄分期”,這也是他們獲取利益的主要業務。
最騷的是,螞蟻金服本身是沒那么多錢放出去的,它是通過一系列資產操作,瘋狂加杠桿,最后從銀行拿到這么多錢。
與螞蟻金服這樣的“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銀行簡直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天天被人罵就不說了,還要承擔放款風險,螞蟻卻在旁邊賺得盆滿缽余。
約談當天,官方大佬直接親自發文,認為“花唄”與銀行信用卡業務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續費高于銀行,與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實際上是“普而不惠”。
“金融創新”扯開面子,里子就是一家小額放貸公司罷了,只是背靠阿里在電商的壟斷地位才能發展到如今程度。
花唄最近的一組廣告就瘋狂鼓吹超前消費,三觀不正令人汗顏。一旦放開監管,以資本的逐利性,大概全國人民都得欠上馬云的錢,哪里是什么“普惠金融”。
小編好奇,悶聲發大財不好嗎?本來就是趁著監管漏洞與平臺壟斷起家的,偏偏還要跳出來大放厥詞。
既然它不想體面,那國家就幫它體面。螞蟻集團眼看著都要上市了,監管部門連夜放出嚴格的監管新規,并約談馬云。
約談之后,上交所和港交所先后發布通告,表示要暫緩螞蟻集團科創板與H股上市。
從“螞蟻金服”到“馬已經服”,再到現在的“螞蟻驚服”,作為史上最大以及最受人矚目的IPO,螞蟻集團正經歷著一場至暗時刻。資本發展得再強大,也要認清自己的位置,老老實實地接受監管,這里畢竟不是美國。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