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9日以來,不斷有網友反映美團支付頁面不再支持支付寶付款,美團月付和銀行卡支付占據優先位置,其次是微信支付。美團這一操作并非突如其來,在此之前,支付寶就一直都居于美團付款頁面的折疊狀態中。
7月29日以來,不斷有網友反映美團支付頁面不再支持支付寶付款,美團月付和銀行卡支付占據優先位置,其次是微信支付。美團這一操作并非突如其來,在此之前,支付寶就一直都居于美團付款頁面的折疊狀態中。
隨后,美團CEO王興親自下場回應,他并沒有正面回答該問題,而是在飯否向淘寶發出了靈魂拷問:“淘寶為什么不支持微信支付呢?”話里話外透露出一個訊息:“既然你淘寶能禁用別家支付方式,我美團為咋就不能呢?”
在王興的親自開杠之下,移動支付巨頭們之間的較量再度拉開了帷幕。
美團與阿里的愛恨情仇
說起來,阿里還曾對美團有相救之恩。2011年,美團處于低谷,阿里聽聞即刻趕來,大手一揮,投資5000萬美元,幫美團渡過難關,使其在當年的千團大戰中得以存活。這一舉動相當于雪中送碳,那時候的阿里與美團可以說是處在蜜月期。
后來,阿里提出想要控制的投資風格,這下子,很有想法的美團創始人王興不干了,美團和阿里之間暗生嫌隙,漸行漸遠。
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的結合,成為了美團和阿里關系的轉折點。按照王興的構想,美團可以同時獲得阿里、騰訊的支持,在兩大巨頭的資金支持下不斷壯大,然而阿里卻不這么認為,干脆直接從美團撤資,僅留下了少量股份,二者關系逐漸進入冰河時期。
然而騰訊卻趁此機會,追加了10億美元的投資,并在美團隨后的幾輪融資多次出現,二者關系日益密切,逐漸融為一體。
2016年,阿里又有了大動作,斥巨資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億元)收購餓了么,來對抗美團,這一舉動讓美團和前東家阿里徹底翻臉。
到了2018年美團點評上市之際,美團和餓了么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除了在外賣市場你爭我搶,阿里和美團在其他領域也不斷開展角逐,美團的貓眼電影,直接對標阿里的淘票票;美團涉足旅游領域,阿里便上線飛豬;美團打車擴張市場,阿里的高德也不甘示弱。
杠上用戶量巨大的支付寶,美團究竟在想什么?
有人表示,此次美團主動開杠,是想在螞蟻金服即將上市之際,報當年阿里撤資之仇,然而據各家媒體分析,美團此舉的原因絕不止如此,而是有更長遠的布局。
通過美團與阿里的往日愛恨,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美團已經邁入了騰訊系,而支付寶屬于阿里系。資本間的競爭,免不了出現互不相容的情況,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讓出去的都是利益和市場份額。
但美團此舉并不完全是站隊騰訊,更多是考慮了自身未來的發展,今年5月,美團正式推出美團月付功能。表面上,美團此舉是嫌棄支付寶的手續費高,然而實際上確是想要發展自己的支付生態。作為繼阿里、騰訊之后的第三大互聯網巨頭,美團想要緊跟前兩者的步伐,涉足金融領域也是無可厚。
多位支付業內人士表示,美團取消支付寶的支付通道,堪稱是一次“完美的試探”。一位資深支付業內人士直言,螞蟻處于上市前的緘默期,對此事不便明顯回應,而王興的回應也試探了消費者的底線,這更像是一次營銷或公關行為。
美團為何如此著急布局?
原因很簡單,如果用戶大多使用支付寶支付,那么支付寶就能掌握美團的每一筆訂單的交易數據。被競爭對手監視?這對美團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更何況,放棄支付寶,對美團的影響并不大。
短期來看,支付寶的用戶群體比微信更多,而支付習慣又很難改變,這樣很可能導致一些用戶放棄美團,使用餓了么。但最終的影響不會很大,很多年前,京東就放棄了支付寶,選擇貨到付款,微信支付或銀行卡付款,京東的業務卻照樣增長。
況且,美團的競爭對手餓了么經營的業務范圍過于單一,除了送外賣幾乎沒有別的。優惠所采用的“獎勵金”也遠遠不能趕不上美團的優惠力度,在配送效率等各方面,美團的口碑也穩定在餓了么之上,是當代年輕人手機必備的應用,使用過美團的用戶很難舍棄一個這么方便好用的App。
目前在外賣市場上,美團及其所擁有的大眾點評App已經掌握了絕大部分流量入口,將這筆流量轉入自己支付業務,帶動金融業務并非難事。雖然,與螞蟻集團2000億美元的估值相比,美團的金融業務仍然是不溫不火。但在美團流量的加持下,也不是不能放手一搏。如 果美團在金融方面布局成功,阿里將很難再獲得美團的交易數據,美團隱私也可以獲得保障。
除了美團之外,京東支付、小米支付、華為支付等支付方式也陸續出現,移動支付的入局者越來越多,未來移動支付市場會出現怎樣的局面?是三足鼎立還是群雄逐鹿?我們拭目以待。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