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月末,被戲稱為國民神車保時泰的眾泰汽車剛進“重癥監護室”,沒成想不到半月,就有 后來人。不知道今年中國汽車業還有多少車企在排隊“進場”?
上月末,被戲稱為國民神車保時泰的眾泰汽車剛進“重癥監護室”,沒成想不到半月,就有
后來人。不知道今年中國汽車業還有多少車企在排隊“進場”?
從月銷量為零到瀕臨破產
近日,曾經的摩托車大王力帆股份突然宣布,力帆股份或將破產。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10家全資子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司法重整,公司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的風險。
此消息一出,市場一片嘩然。雖說今年車企遭受重創,但因此而破產的上市車企還沒出現。相比之下,眾泰汽車或許是幸運的,去年雖然虧損百億,但還沒到破產重整的地步。
原以為眾泰汽車會先走一步,可萬萬沒想到,力帆股份卻“后來居上”。
自2019年10月起,力帆實業已累計21次被執行,總金額超4.6億,公司法定代表人牟剛也多次被限制高消費。
但事實上,牟剛只是“背鍋俠”,地球人都知道,力帆是“尹家”的產業。
要知道,董事長牟剛持有的力帆股份僅約260萬股,其中還有部分是限售股。而“尹家”卻控制著6.18億股,占總股本47.08%。可見,牟剛明顯是在替某人受過。
其實,力帆發展到如今的境地基本上是可以預見的。不僅僅是力帆,對傳統車企的尾部企業來說,今年可以說是“大限將至”。
由于連續數年的業績下滑和凈利潤的虧損,導致力帆已“積重難返”,再加上疫情的沖擊,直接加速了力帆深陷危機。這一點從其之前月銷量為零即可看出。
今年前五月,力帆傳統乘用車銷售不足千輛,新能源汽車銷量遭遇腰斬。具體來看,力帆傳統乘用車前五月累計銷量為887輛,同比下降95.49%;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460輛,同比下降54.5%。
這樣的銷量直接導致公司業績暴跌,現金流預警。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力帆股份營收約5.64億元,同比下降74.88%;凈利潤為-1.91億元,同比下降103.06%;經營性現金凈流量為-1.20億元,連續六個季度凈流出。這樣的財報,基本預示著力帆沒有翻身可能。
從連續虧損到賣房續命
事實上除力帆之外,今年還會有多家尾部車企面臨困境。眼下汽車投資已回歸理性,且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生產資質遠不如之前搶手,變賣生產線自救的方式也行不通了。
既然賣生產線不行,那就賣房吧,這也是海馬汽車的自救秘訣。相比于力帆,海馬似乎更“滑頭”。原本早該退市的海馬汽車,卻總能靠賣房“化險為夷”。
數據顯示,自2017年開始,海馬汽車主營業務就持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達35.2億元。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繼續加虧1.2億元。
為了防止退市,海馬把家底都掏空了。2019年海馬出售300套房產一度引爆車界,從沒想過海馬居然還是一家“房企”,海馬一度被消費者調侃為被造車耽誤的炒房客。
歷經一年以后,海馬再次使出殺手锏—賣房續命。今年6月,海馬汽車發布公告稱,為了優化和盤活存量資產,將通過在二手房市場掛出等方式,出售145套房產。在此之前,海馬汽車擬對外出售的房產高達401套。
但賣房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就算賣房能續命,海馬手里還有多少房能賣?當無房可賣時,海馬又該何去何從?
海馬作為國企,多少還能扛著。但像眾泰、力帆這樣的純民企,似乎無人可扛。在資不抵債,又無房可賣之下,等待民營的車企的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被市場淘汰。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包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