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布《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據白皮書內容顯示,截至2019 年底,我國北斗兼容型芯片以及模塊的銷量已經突破了1億片,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的銷量也突破了4.6億臺,而有北斗導航功能的手機銷量也達到了3.72 億臺。
近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布《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據白皮書內容顯示,截至2019 年底,我國北斗兼容型芯片以及模塊的銷量已經突破了1億片,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的銷量也突破了4.6億臺,而有北斗導航功能的手機銷量也達到了3.72 億臺。北斗芯片以及相關產品的銷量如此之高,但是為什么它在大眾之間的存在看還是這么低呢?
在實際大眾生活中大導航應用中,很多手機企業還是比較愿意將GPS用作產品的亮點進行宣傳。這主要還是因為,在現階段雖然很多手機引入了北斗導航芯片,但是大家還是以GPS為主,北斗導航只是輔助性的存在,除非GPS沒有信號了,才會使用北斗。這也是北斗存在感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GPS在各個領域內深耕已久,因此知名度頗高,而北斗是近十年來中國發展的自己的導航系統,被大眾接受還有一個過程。并且之前高通方面的技術人員也表示過,雖然現在手機新品支持越多的衛星定位系統可以改善定位功能,但是這樣也增加了芯片設計的難度,例如,定位信號與無線信號協同、功耗控制等等對于芯片設計的要求增加。這也在另一程度上限制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展。
想要進一步拓展北斗導航系統的市場及其知名度,還需要發展出GPS沒有的優勢,只要有了特別之處,才能夠進一步發力,提高當前手機品牌的替換動力。目前,北斗正在向高精度方向努力。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高精度導航市場越來越火爆,也是當前各國導航系統的競爭的關鍵點。
其實這一點從現在各品牌的手機宣傳中也可見一斑。小米之前就發布過一款雙頻GPS定位手機,聯想也曾和北斗聯手發布雙頻北斗智能手機,華為的Mate 20系列更搭載了雙頻AI智能選星技術,這些對于導航定位優化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其精確度。由此可見,各行各業對于提升導航定位精度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據相關消息報道,我國已建成由超過2200個增強站組成的北斗地基增強“全國一張網”,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實時米級、亞米級精準定位服務,在中東部17個省市提供實時厘米級和后處理毫米級高精度服務。這對于之后的北斗導航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希望在之后的手機宣傳中,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的品牌商愿意將北斗導航作為宣傳重點,能讓消費者看到國家自研產品的優勢所在。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基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