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現象,同樣一個產品,國內的價格卻比國外的高。最簡單的,以很多人都在用的蘋果手機為例,很多人都知道,蘋果在美國售價比國內低。對于這一現象,有一個公認的解釋,那就是關稅。本國商品出口到國外,當地政府都要征收出口稅的,而且有的國家和地區收的出口稅還很重,最后這筆錢就得消費者來承擔。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現象,同樣一個產品,國內的價格卻比國外的高。最簡單的,以很多人都在用的蘋果手機為例,很多人都知道,蘋果在美國售價比國內低。對于這一現象,有一個公認的解釋,那就是關稅。本國商品出口到國外,當地政府都要征收出口稅的,而且有的國家和地區收的出口稅還很重,最后這筆錢就得消費者來承擔。
所以,國內買到的蘋果手機比國外貴,這一點已經成為了消費者默認的常規。但是,讓很多消費者不滿的是,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國產的電子產品,賣到國外的價格也比賣給國人的低。就比如同樣配置的聯想筆記本海外賣得便宜,國內卻賣得貴一些。
有網友可能會說:這不是價格歧視么?這時候就會有廠商出來解釋,有的說我們想進軍國外市場,壓低產品在國外的市場價格是一種策略;也有的說,這也涉及到稅費政策,國家給退稅補貼,所以我們能看到同樣的電子產品,同樣的成本和利潤,國內售價比出口售價高了一部分;還有的說,這是因為各個國家物價不同等。
對此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公道的解釋,而拋開這些稅費政策不提,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的品牌不夠強勢,那么什么時候,我們國產的品牌能夠硬氣一點,賣給國外的價格比賣給國內的貴呢?
這里有網友的評價非常中肯:如果一個國家在一個產業鏈占據了高端,那么肯定國內售價比國外便宜。如果 一個國家只是占領產業鏈的中低端,并且有向高端爬升的雄心,那么肯定國內的售價比國外貴。
就電子產品中的手機而言,隨著近幾年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國內外價格也逐漸發生了改變。比如當前大火的5G手機。據工信部消息顯示,目前已經有96款5G手機終端獲得了入網許可。而這些5G手機中開售的不少新款機型在國內的價格已經跌至2000元左右,價格低于海外售價。有分析指出,中國5G手機出海,差異化定價體現了品牌更多附加值。
總而言之,不管稅費、物價、還是迎合市場,說到底還得看品牌是否足夠強大,只有強大了,占領產業鏈中高端,才能掌握價格上的話語權。你覺得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