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炮轟發國難財?夾在消費者和外賣商家中的美團:我太難了!
摘要:近日,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廣東各地餐飲行業協會,向美團外賣發出《交涉函》,其中提到,美團外賣在疫情期間堅持排他條款,而其收取的傭金已超過餐飲企業承受極限,呼吁美團給予廣東餐飲業實質性幫扶。
近日,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廣東各地餐飲行業協會,向美團外賣發出《交涉函》,其中提到,美團外賣在疫情期間堅持排他條款,而其收取的傭金已超過餐飲企業承受極限,呼吁美團給予廣東餐飲業實質性幫扶。
對此,美團外賣方面卻回應表示:美團外賣從誕生開始,已經持續5年虧損,即便在剛剛盈虧平衡的2019年,第四季度外賣平均每單利潤也不到2毛錢,平臺的絕大部分收入需要投入在幫助商戶提供專業配送、獲取訂單和數字化建設中。
餐飲行業飽受疫情的影響。自疫情發生以來,多地相繼禁止堂食,外賣成為不少餐飲企業唯一的救命稻草,《交涉函》指出,廣大餐飲企業一直以來對美團外賣的收費標準并非十分在意,直至疫情期間,美團外賣仍未有實質性改變,餐飲企業的不滿甚至憤怒情緒由此而生。
事實上,平臺和餐飲商家的矛盾由來已久,那么美團的傭金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呢?首先商家在美團上開店,促進了成交,本質是借用了美團流量,一部分的傭金就是店家交給美團的流量費用。而美團同時還負責外賣的配送,另一部分傭金就是美團收了一筆送餐費。所以美團的傭金就是流量費和外包的人力配送費。
在外賣這個行業,平臺和商家現在到了一個都不怎么賺錢的境地。平臺沒啥利潤,但是商家又很難受。在疫情的影響下,餐飲業難,美團的日子也并不好過。究其原因,就是外賣的定價有問題。
外賣商品應該的最終價格=商品定價+快遞費用=商家收入+快遞費用+平臺傭金。而現在的最終價格=虛高商品定價+快遞費用-補貼。
要知道在國外,外賣抽成高達50%,人工送餐費更貴。但是外賣客單高,大家還有錢賺。不過國外的外賣是一對一的高消費服務。而國內的模式下做成了快餐,而且大眾已經接受了這種模式,很難改變。
真正合適的定價,是在顧客能接受的前提下,平臺和商家都有利潤。可是現在國內的外賣,大家習慣了外賣的優惠券,滿減制度,認為外賣應該比堂食便宜。而在這樣的模式下,普遍現象是平臺看起來利潤不高,商家卻不堪平臺提出的傭金壓力,這樣的模式并不好。可是如果太高定價,又會造成用戶和商家的流失,平臺的經營規模又會下降。說到底,這基本就是規模和效益的沖突,美團平臺追求規模,想要轉型很難。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王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