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媒體報道,韓國今年年內將在首爾市場安裝內置人工智能(AI)軟件的攝像頭,用來檢測潛在犯罪。該方案由韓國國家級研究機構首爾電子與電信研究所(ERTI)執行,他們將在7月前在首爾市The Seocho District區內安裝3000臺AI攝像頭。
據媒體報道,韓國今年年內將在首爾市場安裝內置人工智能(AI)軟件的攝像頭,用來檢測潛在犯罪。該方案由韓國國家級研究機構首爾電子與電信研究所(ERTI)執行,他們將在7月前在首爾市The Seocho District區內安裝3000臺AI攝像頭。
用攝像頭來監控公共場所一事并不稀奇,但這種形式并不夠先進,經常有犯罪事件發生后,我們想通過攝像頭錄像尋找嫌疑人總是很難。這次首爾該地區所采用的AI攝像頭在這一點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與普通攝像頭不同的是,這些攝像頭將使用AI系統處理路人的位置、時間和行為模式,例如自動測量路人是否正常行走,或者跟蹤某人,還能檢測路人是否戴帽子、面具、眼睛以及隨身攜帶的東西,比如有很大可能被用來犯罪的袋子或其他危險物品。AI系統會利用這些數據來預測犯罪發生的概率。如果概率超過一定值,攝影頭會提醒地區附近的警署派人前往。
但是,這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眾所周知,如今科技迅速發展,人臉識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讓不少人患上了“攝像頭焦慮癥”。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人臉識別等技術管理不規范,而且全球早已爆出多起人臉識別盜取用戶隱私信息的事件。就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家庭智能攝像頭而言,有機構統計,近八成產品存在用戶信息泄露、數據傳輸未加密、APP未安全加固、代碼邏輯存在缺陷、硬件存在調試接口、可橫向控制等安全缺陷。
而不法分子可以輕易控制這些存在缺陷的智能攝像頭,對安裝攝像頭的家庭或公司進行監控甚至網上直播。所以,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AI攝像頭敬而遠之。
有人可能會說,私人場合不用AI攝像頭不就好了,公共場合還能抓捕罪犯,不是挺好的么?這里我們可以聯系之前在微博上曾引起熱議的一組課堂上學生課堂行為分析的視頻截圖來分析。照片中,攝像頭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獲取學生的課堂表現,并以標簽的形式計算出“聽講、閱讀、舉手,趴桌子、玩手機、睡覺”等動作次數。如果有孩子因為動作過度,最后機器就會得出一個綜合結論:她這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同樣的事情放在火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想必誰也不愿意因為帶著看似裝著危險物品的袋子就被工作人員盯上。技術發展是件好事,可是在AI技術籠罩下,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倍感無力的神經是個問題。你怎么看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