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媒體報道,臺灣大同集團旗下的中華映管公司(華映)日前宣布破產。臺媒稱,華映共1842名勞工被積欠工資約12億元新臺幣,墊償基金只支付部分,初步超過8億。
據媒體報道,臺灣大同集團旗下的中華映管公司(華映)日前宣布破產。臺媒稱,華映共1842名勞工被積欠工資約12億元新臺幣,墊償基金只支付部分,初步超過8億。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家公司,21世紀初,臺灣地區液晶面板產業一度形成由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瀚宇彩晶等組成的“面板五虎”格局。成立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華映就是面板五虎之一,也是世界曾經最重要的顯示器制造廠之一。
華映早年生產電視用的黑白映像管,后來在彩色電視時代生產彩色映像管,并到馬來西亞、福州及英國設廠,盛極時代曾做到全球最大的彩色映像管制造工廠。1997年中華映管更是臺灣第一家從日本三菱引進大尺寸TFT-LCD量產技術的生產廠,帶領臺灣顯示器走向“平面化時代”。擁有40年以上CRT到TFT的豐富顯示器量產經驗,如今華映卻遭遇破產的難堪處境不免讓人唏噓。
事實上,從顯示器產量排名世界前三的巨頭,到如今臺灣史上墊償拖欠工資最高、人數最多的公司,華映的危機并非一時,早在一年前就顯露冰山一角。2018年12月13日,華映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一度申請重整及緊急處分。
當時公司法人認為,大陸競相投入8代、10代新廠,華映面臨激烈競爭,盡管已陸續賣掉一座3.5代廠、關閉一座4.5代廠以苦撐,仍躲不過重整命運。但這只是一方面,除了技術更迭跟不上時代以外,近年來面板產業的競爭對手變多,中國大陸產能不斷開出,綜合作用下,華映狀況越來越糟,凈值轉為負數。
今年以來,因為拖欠巨額電費,華映工廠還遭斷電,無法生產。華映的案例只是面板行業遭遇寒流的一支,同樣生產顯示器的韓國三星和LG境況也不好受,先后推出了裁員新舉措,以應對液晶面板行業激烈的價格戰。但與華映不同的是,三星和LG在公司管理上更勝一籌,從歷史上技術的選擇來看,也比華映更有遠見。
寒流來襲,誰能撐過寒冬,誰就會成為下一個巨頭。隨著5G的到來,物聯網在消費級和工業級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而顯示屏作為智慧交互載體,需求量會逐漸上升。總體看,經過優勝劣汰和供需兩端的產業升級后,液晶面板產業仍然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而華映,很可惜地成為了被淘汰的那個。商場如戰場,你怎么看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