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媒體報道,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干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
據媒體報道,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干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
很多人應該都曾聽到過有關人造肉的新聞,今年國內多款人造肉密集上市,包括杭州的國內首款人造肉菜肴獅子頭,人造肉月餅,國外漢堡王賽百味也推出了人造肉漢堡,硅谷多個大佬也密集投資。但一般我們所見到、聽到的人造肉其實是大豆蛋白肉,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制品。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應該的動物干細胞人造肉。
可能有人不太理解為什么明明市場上雞鴨魚豬肉一大堆,還要再研究人造肉,這種利用細胞變異等科學手段造出的人造肉,真的會好吃么?其實,研發人造肉的初衷是解決宇航員在太空時的食品供應問題。頻繁從地球輸送,成本太高。如果可以自己合成,就會輕松很多。往遠點說,以 后人類如果進行星際旅行,在飛船上弄個養豬場好像不太現實。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人造肉能獨當一面了。后來,人們又發現相對于進太空,人造肉更多的意義在于解決食品危機。
舉個例子來說,今年以來,盤亙在中國吃貨心頭的一道難題:瘋狂上漲的豬肉價格。因為非洲豬瘟疫情等各種情況影響,國內的肉價一路飆升,可以說是史上豬肉最貴的一年。雖然官方也傳來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1萬噸的好消息,但面對這么多人口,國人第一次體會到了豬肉稀缺的感覺。所以說,人造肉的研制還是很有必要的。
而國外對此也早有研究,早在2013年,荷蘭就培育出了第一塊人造肉,隨后美國、俄羅斯和部分歐洲國家具備了該技術,但至今相比于人造植物肉,人造培養肉的工藝還不是很成熟。不過現在國內終于擁有了首例由動物干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實現了該領域一個零的突破,也是值得高興的。
阿里巴巴新任CEO張勇曾談及人造肉話題時表示:“人造肉是新需求帶來的新創造。”只不過目前來看,人造肉的工程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自從 2013 年向公眾展示以來,一直到現在,人造肉還無法被大規模量產。而實驗室人造肉的單價也是驚人的,普通消費者絕無能力承受。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目前所有的人造肉產品,都是碎肉。如果在肉的形態上沒有突破的話,這種培養皿中長出來碎肉能否被大眾接受也是個問題。你怎么看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